“美·尚”文化展亮相旅顺
300件文物带你领略中国古代“潮流服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唐代彩绘乐舞俑。此组乐舞俑头梳初唐流行的双髻,乐俑手持鼓、琵琶等乐器,舞蹈俑裙袖飘逸、舞姿婀娜。(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谭硕
8月18日,“美·尚——旅顺博物馆藏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正式开展。展览精选旅博馆藏文物300余件(套),其中包括一级文物15件,从汉代的深衣,唐代的短襦长裙,宋代的褙子,到清代的长袍马褂,展览将每个时代服装的流行样式一一清晰呈现,多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服饰样式以及工艺水平,进而展示出中华文化之美。
“此次展览是旅博历年来展出文物最多的一次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出现、发展至多姿多彩的演进历程,体现了古人从实用到美化自身的过程中非凡的创造力。”旅顺博物馆研究馆员孙传波介绍。
“美·尚——旅顺博物馆藏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分为5个单元,包括先秦风仪、汉晋风度、唐宋风韵、辽金风尚、明清风华。在每个单元中,馆藏中有代表性的藏品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新石器时代反映纺织及服装已出现的纺轮、骨针,反映人们已懂得美化自己的贝壳饰、绿松石及玉饰,商代雕刻精美的骨笄,春秋、战国、汉、唐的服装、鞋帽、带饰及织锦、泥金等纺织品及刺绣品,辽代的带具及佩饰等,金代完颜娄室墓出土的佩饰精品,各时期反映服饰特色的精美的俑及清代各种服装与佩饰等。
在众多展品中,汉、南北朝、唐反映服饰特色的各种陶俑向观众展现着我国多姿多彩的古代服饰文化。其中,4件国家一级文物更是别具风格。汉代的彩绘女立俑,拱手而立,形象温婉。身穿右衽交领深衣、袖口收窄、束腰,下摆呈喇叭形的灰陶外施红色彩绘,是典型汉代仕女着装形象;南北朝的彩绘按杖侍臣俑,头戴笼冠,身着裤褶,外罩两裆,大口缚裤。裤褶、两裆均是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其功能的优越性被汉族所吸收,可以看见民族文化融合的鲜明特色,曾流行于北朝及南朝长江以北地区。泥塑彩绘仕女骑马俑,仕女头挽高髻,薄施脂粉、丹唇,身穿红色白花纹短襦,下穿竖条纹长裤,端坐于棕色骏马之上,反映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更可见开放包容的大唐盛世。泥塑彩绘仕女俑头像,头梳单刀半翻髻,面颊圆润饱满,细眼红唇,尤其令人惊艳的是其面部的化妆,额间的花钿,两边的斜红及嘴角的妆靥显示了大唐贵族妇女的精致妆容。
同时,通过展览,观众也可以了解到许多大家感兴趣的服饰文化。例如,4万多年前辽宁海城小孤山人利用吃剩的贝壳、动物的牙齿穿成饰品挂在脖子上,反映了人们对于美与时尚的追求可谓历史悠久。笄,新石器时代就用来固定发髻的饰品,自秦汉以后,笄被称为人们熟知的发簪。熨斗,取其象征北斗而得名,秦末汉初开始用于熨烫服装。直到1913年电熨斗的发明,这种古老的铜熨斗才退出人们的生活。汉族传统以右衽为习尚,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样式。初唐,隋朝萌芽的小袖高腰长裙、半臂、披帛成为时尚界的宠儿,衬托着仕女们婀娜婉约的腰身;盛唐以后,以胖为美成为新宠。许许多多有关服饰文化的“冷知识”都可以在展览中获得答案,也让人们对中国文化有更多深入的了解。
此次展览可谓是一场中国服饰文化的“穿越之旅”。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2月17日。孙传波表示,希望此次展览能给观众留下直观的印象,并借此了解中国古代服饰发展演化的过程,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与热爱,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责编:李明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2015-2022 起点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