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中国太保在上海崇明岛召开2022年度股东大会。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说,这是2017年以来太保首次线下在自己内部会场召开的股东大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疫情三年,有两年线上召开股东大会,对于许多长期持股的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场“久别重逢”的对话。赶到现场参会的有股东董事代表瑞再首席财务官杜尚瑞(John Robert Dacey),还有从上海周边驱车几个小时赶来的机构投资者和“小散们”。
“我是从扬州开车过来的,公司持股太保很多年,持股市值达到2亿元,我们非常看重太保的现金分红。”一位机构投资者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当天,中国太保2022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议案获股东大会通过,拟每股派发现金分红1.02元(含税)。
本次股东大会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投资策略、新业务指标、新能源车险等几大方面。
长航深化转型成效显现
新业务价值(代表新保单的利润)和新业务价值率(代表新保单的利润率)是当前市场衡量保险公司成长性和盈利水平最关键的指标。在寿险转型大背景下,新业务价值增长趋势成为现场股东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寿险公司实施长航深化转型以来,第一个阶段动能已开始积蓄,转型成效逐步显现。”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在股东方瑞再总部线上回答股东提问。他表示,太保寿险业务发展趋势向好,其中2022年下半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3.5%,2023年一季度新业务价值达成39.71亿元,同比增长16.6%。
公司业务品质正持续改善,2023年一季度个人寿险客户13个月继续率95.9%,同比提升6.8个百分点。队伍质态也在稳步提升,其中核心队伍规模逐步企稳,核心人力占比同比提升,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核心人力月人均税前收入均同比大幅提升。
蔡强称,下阶段,公司将持续保持转型定力,根据战略转型工作整体规划,扎实稳步推进各项转型工作,进一步深化机构落地与执行成效,以自身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并将通过组织管理模式升级,激发各层级机构组织活力释放,全面适配外勤职业化、专业化、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夯实长航深化转型阶段性成果,推动实现从“模式转型”到“模式成型”转变,将长航转型进一步引向深入,努力成为寿险行业的长期主义者。
与造车新势力全面合作
现场的长期持股股东也较为关心公司车险业务,尤其是新能源车险发展情况和布局。
“预计全年公司整体发展和盈利水平总体将与主要同业相协调,受车险综改深化和出险率回升等影响,车险成本将在可控范围内存在一定的同比上升压力。”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在回答股东提问时表示。
对于发展呈“一枝独秀”的新能源车险,顾越透露,根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相关统计,当前新能源车在全国的渗透率已经超过30%。在特大型的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杭州,其渗透率已经超过50%,发展势头很足。
“但这也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顾越直言,新能源车险增速高、市场潜力大,但其综合成本也高,据不完全统计,行业综合成本超过120%。如何抓住新能源车险发展机遇的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据他介绍,公司在两年前就成立了专项组,专门研究新能源车发展新的商业模式。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探索,太保已在8个合作平台(如“蔚小理”和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区域内全面实施新能源车的新商业模式,也叫直营模式。直营模式的关键是直达客户,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油车的分销商商业模式。
顾越称,经过将近一年的运营,在8个合作平台中,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将近20%,综合成本率也实现了大幅度优化。“这种直营模式跟新能源车所倡导的客户经营模式是高度契合的,这也加强了我们和其他新能源车平台开展合作的信心。”
精细化“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
在现场,有许多长期持有中国太保的股东对太保的投资策略也较为关注。
同样在瑞再总部的中国太保总裁傅帆线上表示,2023年,国内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的确定性不断增强,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促消费政策持续加码,注册制全面实施有助于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活力。同时,美联储加息预期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好转都对权益市场的温和复苏形成有力支撑。从利率市场看,国内货币政策有望保持稳健宽松总基调。
傅帆说,公司将着力提升投研专业化能力,把握市场机遇,持续完善穿越宏观周期的战略资产配置机制,坚持精细化的“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优化大类资产配置,一方面继续择机加强对国债等长久期资产的配置,另一方面,适当提高未上市股权等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以寻求提升长期投资回报水平,积极应对再投资风险。
此外,逐步拓展投资的范围,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拓展另类投资领域,发挥保险资金久期长、稳定性强的优势,重点在区域协调、乡村振兴、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城市圈建设等方面进行布局,支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同时,获取长期稳定的回报。
在信用风险管控方面,傅帆强调,公司拥有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团队和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持续优化集团一体化的信评管理体系,并结合宏观市场环境和外部信用评级等因素,在全面、综合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按照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流程主动管控信用风险。“总体来看,信用风险管控情况良好。”
Copyright 2015-2022 起点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